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

貴妃怨

談起中國古代美人,不少人都會想到楊貴妃。四大美人,個個名垂千古,而楊玉環似乎比其他三人美名更盛,連外國人都略知一二。四大美人中,西施、貂蟬均是美人計的主角,美貌之餘其聰明才智更是毋庸置疑;而王昭君,為兩國和平遠嫁異鄉,也算和親有功。唯獨楊貴妃,除了美貌好像並沒有什麽過人之處,因此我一直不明白為何她能享如此盛名。近日隨意看了《大唐芙蓉園》的片段,想一睹中國當代最負美名的范爺如何演繹大美人楊玉環。看過之後,我有一點理解千百年來人們為何對這個女人特別青睞。

據史料顯示,楊玉環除了美麗,的確沒有別的過人之處,最多是能歌善舞而已。古時沒有相機,流傳下來的畫像又不可當真,但從側面來看,她確實是個傾國傾城的大美人,至少在當時的審美來說比一般美人美得多。首先,她除了歌舞外沒有過人的才華,但自古以來能歌善舞著多如恒河沙數,所以這並不算什麽。其次,她並沒有特別高尚的品德,否則不會有“從此君王不早朝”等等事。所以說,她可謂僅憑美貌俘虜唐玄宗的心。一朝天子應該遍賞絕色美女,但她的美卻能讓飽覽美色的皇帝不能自拔。再看親眼見過她的大詩人李白寫她的美貌:雲想衣裳花想容,春風拂檻露華濃,若非群玉山頭見,會向瑤台月下逢。這樣的美,確實帶給人無限遐想。
 
再者,她的美與她的故事極具傳奇色彩。僅憑美貌獲得君王寵倖不奇,奇得是她受寵的程度,她所獲的榮寵,用空前絕後來形容絕不為過。一開始,爲了得到她,唐玄宗不惜悖逆綱常倫理,將原是他兒媳的她娶進後宮。而後,除了街知巷聞的“春寒賜浴華清池”、“一騎紅塵妃子笑”等等,唐玄宗還賜予她的家人無上尊榮,兄弟拜宰相、姐妹封國夫人。而她的結局,亦是格外的淒美,以“禍國”之名被縊死於馬嵬坡,甚至有人傳說她當時未死還去了日本……一個出身平凡的女子,美得讓君王癡迷,為全家帶來榮華富貴,還死得如此離奇。美人從來多故事,但這樣的故事,格外的引人入勝,因此讓人對楊貴妃的美更加浮想聯翩。          
 
最後一個原因,個人以為是源於人們對大唐盛世的嚮往。漢唐兩朝向來最令華人引以為傲,這兩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高峰。在唐玄宗締造的開元盛世裏,處處歌舞昇平,人人風花雪月。而楊貴妃這一位國色天香的大美人和她的故事,很好地為這太平盛世錦上添花。她的絕色,詮釋了唐代的風韻,也妝點了它的繁華。再加上白居易、李白等文人墨客的妙筆生花,人們更加願意相信並想像楊玉環的天姿國色是何等的迷人,縱然事實中的她也許只是一個豐滿而豔麗的普通女人。

沒錯,她不過是個長得好看的普通女人罷了。在努力想像貴妃之美的同時,我想到更多的,是她的怨。一代美人慘死馬嵬坡,她若有靈,必定不無怨懟。細想想,與同朝那些不凡的女人相比,楊玉環縱姿容絕艷卻也實在算不得出色。她不是長孫皇后,沒有深明大義的賢德;她不是上官婉兒,沒有出類拔萃的才華;她也不是平陽公主,沒有上陣殺敵的武功;她更不是武則天,沒有稱霸天下的雄心。她不識大體、不十分聰明、不懂得政治,會驕矜、會虛榮、會獻媚,她甚至很可能不善於勾心鬥角。如此一介弱質女流,僅僅因為美貌便要背負紅顏禍水的駡名還因而賠上性命麼?世人多對她的美心馳神往,卻有誰想過,命運與時代對她的不公?
 
由始至終,她的福禍一直被皇帝主宰。他垂涎她的姿色,便不顧綱常倫理娶她入宮,唐代風俗開放,但女子先後嫁一對父子為妻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,縱然這樣的亂倫為她帶來了無上榮寵。他寵溺她,便肆意地為她勞民傷財、荒廢政事,卻不想他不負責任的寵眷最終導致了她的慘死。人們總以為唐玄宗楊貴妃之間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愛情故事,但實則清朝第一才子納蘭性德才是看得最透徹的一個:“何如薄幸錦衣郎,比翼連枝當日愿”!沒有浪漫的傳奇,事實是如同歷代君王,唐玄宗不過是個負心薄幸的男人。在華清宮裏,霓裳羽衣舞翩翩跳起之際,帝妃之間想必盡是纏綿;然而在馬嵬坡下,六軍不發無奈何之時,他選擇的是送她赴黃泉以換自己苟活。能同享樂而不能共生死,這不是愛情。或許,身為九五之尊他有他的不得已,但這無法為他的薄情辯護。

安史之亂讓大唐帝國走向衰敗,而楊玉環為此背上紅顏禍水之名,並香消玉殞以謝天下。然而,大唐盛世豈是她一個小女子能夠斷送的?憑什麼要她承擔罪責?當然,這樣的怨訴只會從一個如我一般活在現代的女子口中道出,當時的楊玉環只能哀歎自己的命運,不會控訴時代的不公。絕美的姿容留下了千古佳話,供人們津津樂道,但美麗背後的悲哀,卻只能留給她自己默默承受。古今女子夙願不外乎是“願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離”,她或許付出了真心,但那個曾將她捧如珠寶的皇帝終究還是負了她。榮寵恩愛煙消雲散,花容月貌盡歸黃土,但九泉之下回望浮華,芳魂總不免含怨,怨君王薄幸,也怨命運無情。   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